跳到主要内容

13 篇博文 含有标签「中心新闻」

查看所有标签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全球南方经贸发展合作研究中心成立方案讨论会顺利召开

· 阅读需 5 分钟

2025年6月12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召开“全球南方经贸发展合作研究中心”成立方案专题讨论会,副校长黄建忠教授、科研处处长吴钦缘教授、国际商学院院长刘恩专教授、副院长李折周及福建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闽台产业协同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骨干教师代表出席会议,共同谋划研究中心建设蓝图。

1.立足战略前沿,打造特色智库平台

作为国内第二家、民办高校首家成立的“全球南方研究院”,我校全球南方研究院自2024年12月设立以来,始终聚焦国家开放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此次拟建的“全球南方经贸发展合作研究中心”,旨在深度融合福建省贸易大省、外资大省、民营经济强省及企业出海枢纽的区位优势,围绕“深化闽台融合发展”“数字福建建设”“贸易强省”“金融强省”“科教兴省”等战略目标,构建开放型经济学科创新集群,重点拓展区域国别学、国际经济发展合作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推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国际合作与社会服务能级全面提升。

2.聚焦核心任务,擘画发展路径

会议围绕研究中心的定位、职能与建设规划展开深入研讨。黄建忠副校长强调,研究中心需紧扣“全球南方”崛起背景下的经贸合作新趋势,立足福建“海丝”核心区定位,打造政产学研协同的国际化智库平台。刘恩专院长提出,要依托学校外语外贸学科特色,强化区域国别研究的实证性与政策转化能力,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与闽台产业协同创新。吴钦缘处长指出,需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推动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行业标准与社会服务转化。

作为福建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闽台产业协同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折周副院长在发言中指出,新研究中心应充分联动闽台产业协同研究基地的既有成果,聚焦两岸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数字经济合作、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等议题,打造“全球南方”框架下闽台合作特色研究模块。他建议,通过设立“闽台产业合作数据库”“全球南方经贸政策对比研究中心”等平台,为深化两岸经贸合作提供数据支撑与智库方案,助力福建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3.锚定未来方向,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

下一步,研究中心将围绕“全球南方经贸规则对接”“数字贸易与跨境电商创新”“闽台产业合作机制”等方向开展重点攻关,力争建设成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助力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高端新型智库,为培育国际化经贸人才、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智力支撑。 此次会议标志着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在全球南方研究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未来研究中心将持续对接国家所需、福建所能、学校所长,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贡献智慧力量。

中心举办全球南方经贸合作前沿座谈会

· 阅读需 4 分钟

为深化全球南方发展合作研究,提升国际商务学科教师学术视野,2025年4月14日,福建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闽台产业协同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特邀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院长、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马述忠教授,于校部办公大楼1706会议室开展专题学术活动。副校长黄建忠教授、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中心主任黄兴彪教授、国际商学院院长刘恩专教授,科研发展中心副主任黄丽华、“闽台产业协同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折周及骨干教师代表参会。

会议由刘恩专教授主持。副校长黄建忠教授出席活动并致辞,强调深化全球南方合作对国际商务学科建设和教师学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鼓励跨学科探索数字化时代的全球价值链重构路径。

马述忠教授聚焦“产业数字化与生产全球化-基于附加值地理分布的视角”主题,基于2005-2019年区分内外资部门的国家间投入产出数据,首次构建了基于附加值地理分布视角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生产离岸化指标,探究了一国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提升对于其生产全球化程度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分析显示,产业数字化有助于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其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更大,不过发展中国家通过缩小产业数字化差距能够弥合南北国家在生产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地位方面的差距。马述忠教授指出如何有效应对以“生产回岸”为典型表现的逆全球化浪潮,成为中国乃至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升级、重塑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格局的关键所在。

参会教师就当前跨境关税壁垒、逆全球化浪潮、重塑全球价值链等热点展开互动,现场学术氛围热烈。黄建忠教授强调,马教授的量化研究成果为国际商务学科应对数字化变革提供了创新分析工具,对优化学科研究方向具有战略价值。刘恩专教授在主持中强调,马教授提出的理论机制与模型设定为探究产业数字化对生产全球化的影响提供了创新工具,学科建设需进一步融合数字化与全球化研究范式,强化政策应用场景导向。

此次活动深化了中心骨干教师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理解,为探索南北合作新范式提供理论支撑。

中心骨干教师共探AI时代国贸教育革新——机械工业出版社厦门研讨会聚焦国家出版智库赋能

· 阅读需 5 分钟

2025年3月28日,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主办的《AI浪潮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交流研讨会》在厦门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以国家出版智库推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行业专家共40余人参会。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闽台产业协同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折周及部分骨干教师受邀参会。

研讨会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王洪波老师主持。她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AI技术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创新,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机械工业出版社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敬柱介绍了机械工业出版社教育研究主要业务和运营模式,作了题为《AI时代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转型与创新》的主旨报告。他深入分析了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趋势,强调AI技术正在重塑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快专业课程改革步伐,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和AI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专题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AI技术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用实践、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数字化教材建设的经验与挑战等三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边振瑚、南开大学原副校长、南开大学数字经济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佟家栋,北京邮电大学智库中心主任陈岩,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何伟,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谢锐,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国际商学院院长、天津市自由贸易区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恩专以及各高校代表分享了各自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实践经验。

在教材建设方面,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的国际贸易专业教材应当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融入AI应用场景,二是强化案例教学,三是实现数字化互动。张敬柱表示,将充分发挥国家出版智库的优势,联合高校共同推进新一代教材的研发工作。

本次研讨会为AI时代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把会议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推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中心教师代表参加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第五届换届选举会议及第五届服务业开放与服务贸易发展论坛,李折周副教授作主旨演讲并获第十四届服务贸易研究奖二等奖

· 阅读需 6 分钟

12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主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联合主办、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支持的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换届改选大会及第五届服务业开放与服务贸易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心作为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常务委员单位,选派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新任常务委员李折周副教授、新任委员陈辰副教授作为代表,与全国服务贸易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服务贸易的发展与未来。

本次换届选举大会是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的重大活动之一。作为2011年成立的全国服务贸易研究智库,专家委员会致力于围绕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和中国服务贸易的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此次换届工作严格按照《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章程》和《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工作条例》的规定进行,并在2024年6月的年中工作会议上获得审议通过。在2025年12月27日的换届选举会议上,经表决通过,福建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闽台产业协同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折周当选为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心骨干教师陈辰当选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活动中,以“深化开放、创新突破、拓展消费”为主题的第五届服务业开放与服务贸易发展论坛成为焦点。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会长丁亮在致辞中提出,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结构性失衡、复杂多变的国内外规制以及不断增加的市场壁垒等问题,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他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五点建议,包括持续扩大服务业高水平开放、深化国内服务贸易规制改革、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保持政策稳定性与连续性以及加强国际合作。这些建议为我国服务贸易未来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程维则指出,服务贸易正呈现出创新、多元和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文旅、金融、健康、环保等领域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在国际贸易新机遇与新挑战下,中国需要提前布局,推动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培育新动能,助力服务贸易的繁荣发展。程维还特别强调,数字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优化整合,也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动力。值得关注的是,专家委员会此次还发布了《数字贸易企业合规经营》团体标准,旨在帮助企业合规经营、降低风险,为高质量“走出去”提供指引,同时还发布了《服务贸易咨询从业人员能力要求》团体标准,旨在帮助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搭建锚定市场真需求。

在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服务贸易的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服务贸易政策创新以及数字经济对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等议题。中心教师代表在与会期间认真聆听报告,与同行展开交流,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平行论坛上,李折周副教授就参会论文《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吗?》发表主旨演讲,该论文同时获得2024年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优秀成果奖——第五届服务业开放与服务贸易发展论坛暨第十四届服务贸易研究奖二等奖。

闽台产业协同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举办骨干教师午餐会 共商发展蓝图

· 阅读需 3 分钟

2024年12月3日中午,福建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闽台产业协同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骨干教师午餐会于我院会议室顺利召开。中心负责人李折周副教授主持会议,中心核心成员及骨干教师代表参会,围绕中心未来发展方向、科研创新路径及闽台合作深化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上,李折周副教授首先总结了中心近年来在闽台产业协同研究、管理创新理论探索及智库服务等方面的成果,并指出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挑战。与会教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从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团队建设、产学研合作拓展、青年人才培育等角度提出多项建议,重点就“如何进一步强化闽台特色研究优势”“构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议题展开头脑风暴。

经过充分讨论,会议达成三项共识:一是聚焦闽台产业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学术品牌;二是整合资源推进跨学科研究,培育国家级科研项目储备;三是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机制,为青年学者成长提供更广阔空间。李折周副教授总结时强调,中心将以此次午餐会为契机,系统梳理发展思路,制定阶段性行动计划,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与学术影响力提升。

此次午餐会以“轻松交流、凝聚共识”为宗旨,通过高效务实的研讨为中心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下一阶段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召开,中心获学会组织奖等多个奖项

· 阅读需 6 分钟

2024年11月23日,“2024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暨国际贸易发展论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北京隆重举行。年会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国贸学会会长金旭在开幕式致辞。在主论坛上,原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会长崇泉,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二级巡视员王红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李向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林桂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教授何传添等分别以《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与WT0的未来展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形势分析》、《全球价值链重塑背景下推动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价值链》、《未来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与特征》、《围绕“一点两地”全新定位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等为题,做了精彩演讲。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国际商学院院长刘恩专教授,科研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心方向带头人黄丽华教授,福建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闽台产业协同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折周副教授以及骨干教师周銮平副教授受邀参会。

中心在学会年会征文中获得佳绩,成为此次征文评奖活动中获得最佳“组织奖”的高校之一。此外,中心李折周副教授、周銮平副教授、王绍峰教授合作论文《大数据驱动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对制造业创新路径的影响研究》和周銮平副教授、李折周副教授合作论文《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及潜力分析》获得优秀奖。

中心负责人李折周副教授在2024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上发表获奖感言,强调国际经贸环境正历经深刻变革,中国外经贸在稳健增长中积极应变。这种背景下,“中国外经贸改革与发展”征文活动不仅为学者提供了展示成果、交流思想的舞台,还助力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创新,为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添砖加瓦。

在六个平行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国际合作与韧性”、“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型开放、自主开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区域国别经贸发展”、“高质量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刘恩专教授主持“区域国别经贸发展”分论坛,引领与会者深入探讨区域经贸合作的新机遇与挑战,也展示了他在区域经贸合作领域的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

中心方向带头人黄丽华教授在“制度型开放、自主开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分论坛上作了题为“制度型开放:基于闽、沪、粤协同开放合作视角”的报告,探讨福建、上海、广东在制度型开放中的协同发展,展示区域间通过政策联动推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强化与港澳台的融合,逐步构建高效开放的经济体系,为论坛贡献了独特的学术视角和实践经验。

中心骨干教师参加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学会年会(2024) 暨农业强国、农产品贸易与乡村振兴专题讨论会

· 阅读需 6 分钟

2024年11月10日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学会2024年年会暨“农业强国、农产品贸易与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在闽江学院举行。会议由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学会、闽江学院主办,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来自福建社科院、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省内高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硕博士研究生,以及有关企业的领导、专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等的论文(或报告)50余篇,100余人出席会议。福建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闽台产业协同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骨干教师莒萍副教授作为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学会理事受邀参加年会,周銮平副教授受邀参加此次分论坛论文点评并做主题演讲。

本次学术活动分为主旨专题报告、分论坛报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圆桌论坛等环节。在年会开幕式上,闽江学院张建安副校长在致辞中对与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研讨的主题及相关安排表示肯定。他认为当前形势下积极研讨、合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与贸易强国建设,助力我国外经贸事业高质量发展与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恰逢其时,意义重大”。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学会会长、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彭水军教授对闽江学院及承办与协办单位等的努力表示感谢。他指出,在外部复杂性明显上升,各种挑战加剧的背景下举办此次活动,希望能推动我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与经济贸易和乡村全面振兴,更好推动一流学科与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

主旨演讲由福建商学院教务处处长、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学会副会长庄惠明教授和《亚太经济》副主编黄启才研究员主持。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学会会长、厦门大学彭水军教授、福建理工大学互联网经贸学院院长张建中教授、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邓启明、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学会副会长全毅研究员等专家围绕“新质生产力与高水平对外经济贸易”主题开展精彩纷呈的报告。

大会围绕乡村振兴与国际经贸、数字经济与贸易、价值链与国际竞争力、区域一体化等议题设置四个平行分论坛,议题分上、下半场展开热烈研讨与互动,16位点评专家对上、下半场的汇报论文进行逐一点评。周銮平副教授受邀做论文点评,并在分论坛“数字经济与贸易” 作了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带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汇报。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讨论,学术气氛一度十分浓厚,加深了校际之间的学术互动和交流。

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圆桌论坛上,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学会主要成员、省内高校相关学院负责人、省内高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专业负责人等,围绕新形势下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尤其是硕士学位点建设与培育相关议题积极建言献策,莒萍副教授参加此次圆桌论坛并发言。

研究中心成功举办闽台融合发展专家咨询论证会

· 阅读需 4 分钟

2024年11月9日,为了深入探讨闽台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福建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闽台产业协同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家咨询论证会,聚焦《闽台经贸融合发展报告》(蓝皮书)的编纂工作。此次会议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台湾研究》主编刘佳雁作为嘉宾。会议由“闽台产业协同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折周主持,国际商学院院长刘恩专、科研发展中心副主任黄丽华以及中心骨干教师共同参加了此次论证会。

中心负责人李折周首先对刘佳雁研究员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会议的背景和目的。随后,国际商学院院长刘恩专教授发表了致辞,他强调了闽台经贸合作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并表示此次论证会旨在为《闽台经贸融合发展报告》的编写提供科学、严谨的专家意见,确保报告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科研发展中心副主任黄丽华指出此次论证会是学校加强国际商务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她鼓励与会教师积极参与讨论,为报告的完善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会议的核心环节,刘佳雁研究员围绕闽台经贸合作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剖析。刘研究员的发言既有理论深度,又紧密联系实际,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国际商务学科骨干教师纷纷发言,他们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论证会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闽台融合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国际商务论坛在中财举行,我院李折周副教授发表精彩演讲

· 阅读需 4 分钟

2024年10月26日,第五届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国际商务论坛在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千人礼堂隆重召开。会议由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国际商务论坛和中央财经大学主办,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和北京高校国际商务专业虚拟教研室承办。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庆东,山东财经大学校长、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国际商务论坛秘书长洪俊杰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教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教授,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佟家栋教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深圳大学开发与创新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顾学明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蓝庆新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等出席了本次论坛。

我院院长助理李折周副教授受邀参会,并在21日下午的专家论坛(一)上发表了题为“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能促进新质生产力水平吗?”的演讲。他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可正向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结论,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并指出金融开放水平、产学研合作与产业集聚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此外,他还发现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揭示,对沿海地区和工业基础水平较高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作用更强。

此次论坛不仅为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充分展示了我院在国际商务及数字服务贸易领域的学术实力和研究成果。

第二届青山湖国际经济论坛在华中科大举行,中心负责人李折周副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 阅读需 4 分钟

2024年9月21日-22日,第二届青山湖国际经济论坛暨2024年国际经济学科人才供需对接会开幕式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来自140余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师生代表,以及10家国内著名期刊及出版社代表等230余人参会。青山湖国际经济论坛发起人、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院长马述忠教授回顾了青山湖国际经济论坛的发展历程。他希望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论坛期间进行充分交流研讨,促进学术成果的共享与创新。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教授、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佟家栋教授、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涛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院长马述忠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教授作报告,共同探讨经济学领域的新发展与新机遇。

福建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闽台产业协同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折周副教授受邀参会,并在21日下午的专家论坛(一)上发表了题为“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吗?”的演讲。他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可正向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结论,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并指出金融开放水平、产学研合作与产业集聚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此外,他还发现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揭示,对沿海地区和工业基础水平较高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作用更强。

本次论坛为国内外经济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